在第24届化学和生命科学微型化系统国际会议(MicroTAS 2020)上,由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王晓林副研究员指导的2018级硕士研究生李钦宇获得了科学艺术奖(Art in Science Award)。
Art in Science Award获奖证书
Art in Science Award奖牌
本次MicroTAS 2020会议共收录653篇论文,MicroTAS官方评委根据审美眼光、艺术魅力和科学价值这三方面标准来进行评判,从参评者上传的艺术作品中评选出Art in Science奖项。由于微观领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直接体现,微流体尺度的研究为展示科学发现提供了独特的机会。该奖项是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(NIST)和RSC旗下微流控领域顶级期刊《Lab on a chip》赞助。此外,《Lab on a chip》期刊还将在未来的封面上刊登此照片进行报道。
获奖图片:A microvascular ring
该获奖照片是与微流控血管化器官芯片相关,展示内容为圆环形状的三维微血管网络荧光图像。在微流控领域,该芯片为体外构建仿人体毛细血管提供了新的思路。其低成本、易制成以及高实用性为该奖项评选提供了必要基础。血管网络是利用红色荧光标记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(RFP-HUVEC)与人肺成纤维细胞(NHLF)在纤维蛋白凝胶中共培养形成,其图形化是通过开放式的环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(PMMA)组织腔室实现。进一步,通过在圆环血管网络中间区域与其它器官组织共培养,可构建具有特定器官微生理功能的血管化器官组织模型,其可用于新型药物有效性筛选及毒副作用评价。
以往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(PDMS)制成的微流控芯片设计复杂度高且制作周期长,而基于生物3D打印的芯片制作成本高昂。奖项中所提出的微流控芯片采用激光切割及自组装方式制成,具有低成本、可快速制成的优点,无需额外的工艺步骤。此外,该芯片可将多个PMMA单元集成在同一芯片,利用自发毛细力作用可高效填充凝胶,节省了亲水性表面处理的过程。不同于带支架构建的血管网络,该毛细血管在两侧培养基液压差刺激下自然生成,且PMMA自身材料具有极高的生物相容性,可实现血管与不同肿瘤组织或类器官体共培养,利用血管可灌注性能实现高通量的药物筛选。
供稿:李钦宇